本會訊 2018年10月10~11日,由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和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協會主辦,中國石油和化工勘察設計協會、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建設項目管理和工程總承包分會共同承辦的“第二屆國際工程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以“市場·風險·合同”為主題,邀請全國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及國際工程建設領域的200多位嘉賓代表,分享在國際工程、對外投資、經濟合作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和思考,為中國國際工程行業的未來發展出謀劃策。
會議現場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原副部長陳健,中國勘察設計協會理事長施設,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市場監管司副司長衛明,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協會副會長王淑敏出席論壇并致辭;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子牛,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協會秘書長劉琍,中國石油和化工勘察設計協會秘書長唐文勇等出席論壇。
本屆論壇分別由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副理事長王樹平,中國石油和化工勘察設計協會理事長、中設協建設項目管理和工程總承包分會會長榮世立,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協會副秘書長黃敏,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副秘書長汪祖進及中國石油和化工勘察設計協會副理事長、中設協建設項目管理和工程總承包分會秘書長齊福海主持。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原副部長 陳健
陳健在致辭中指出,當前勘察設計行業的地位被低估,勘察設計作為工程建設的基礎和龍頭,其作用應該真正確立起來。同時,“一帶一路”的實施和對外承包工程的快速發展,亟須勘察設計隊伍發揮更大的作用。首先,中國對外承包工程要由大轉強必須充分發揮勘察設計企業的作用;其次,當前國際工程市場潛力依然十分巨大,傳統市場開拓模式亟須調整。發展中國家不僅在施工階段需要大量技術,而且在規劃、勘察、設計階段更需要技術支撐。勘察設計行業要找到國際市場的切入點不能走工程總承包的路子,勘察設計行業最有價值的是技術,怎么把技術包裝好并推向國際市場才是行業應該研究的根本問題。
對于勘察設計企業的未來規劃,陳健提出了3個工作點:第一,加強中觀層面的組織設計。“一帶一路”為工程建設領域帶來了發展機遇,當前,我們正處在宏觀層面清晰、微觀層面積極性高漲,但各項工作無法落實到位的矛盾狀態中,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中觀層面的組織設計。第二,對外承包工程的發展。以往的經驗顯示,在對外承包工程中我們只有從工程前期入手,才能做大、做好。第三,當前境外園區越來越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抓手,中國勘察設計隊伍大有可為。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理事長 施設
施設在致辭中談到,中國勘察設計行業“走出去”還處在起步階段,與國際上的工程強國、強企比較,進入國際市場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對國際工程市場的機會把握不準,對“一帶一路”的市場機會解讀不夠深化、不夠權威,被“忽悠”的現象時有發生;二是對國際工程項目風險識別與管控不到位,對自身能力準備不充分,有些企業迫不及待“走出去”,出現盲目追從的現象;三是已實施的海外項目多數是依賴融資,少數是依靠核心技術,且多數合同是作為工程總承包商出現,而相對高端的全過程工程咨詢合同較少。另外,我國勘察設計行業對國際慣例和標準還不太熟悉,達不到靈活運用的程度,缺乏國際化高端人才和本地化團隊,站穩腳跟和持續經營存在問題。
為此,施設就如何助力中國勘察設計行業“走出去”談了自己的兩點認識。第一,充分認識“走出去”的目標、難度和風險,不斷提升“中國工程設計咨詢”品牌價值,才是我們的追求和使命。企業的國際化不同于成功地完成幾個海外工程項目,而是企業業務模式、業務流程、組織機構、員工能力等方面能夠適應海外不同地區的地理、氣候、法律、宗教信仰等環境條件。行業“走出去”不同于幾個企業的國際化,而是要建立一個“走出去”國際服務體系和國際供應鏈體系,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和全行業不懈的共同努力。為此,我們必須統一認識,嚴控風險、穩中求進,團結協作、提升能力,打造品牌。第二,主動作為,搭建平臺,聯合廣大有國際化理想的企業,形成“走出去”強有力的力量。一是聯合起來,壯大力量,提升能力。要將所有有志于開展工程全過程咨詢和工程總承包業務的勘察設計企業都吸收到協會中來,擴大行業代表性,同時推動建立地區聯盟,把眾多“走出去”企業的知識、經驗等聚集起來,在一些地區形成資源共享,合力開發。二是成立專家智庫,為企業“走出去”把脈問診開藥方。三是組織行業業務建設,為企業“走出去”打好基礎。協會要為企業使用國際標準提供咨詢服務,積極推進中國技術標準的國際化。與相關國際組織合作,開展國際工程合同模式與條件、工程項目管理等培訓和國際資格認證。四是建設行業“走出去”合作體系,為國際工程實施提供保障。五是搭建業內交流研討平臺,促進企業能力提升。以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為原則,充分利用現有的交流、論壇、培訓、評優等平臺,組織更為廣泛、更為實用的交流與研討活動,幫助企業把“走出去”項目遇到的問題和難點,交流透徹,弄懂弄通,切實提高企業“走出去”綜合實力。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市場監管司副司長 衛明
衛明在致辭中指出,工程建設發展進入新的發展趨勢,連續多年中國建筑業總產值居世界首位,國際工程總承包持續增強,但近幾年來,國內工程建設投資增速連續放緩,建筑市場進入存量博弈時期,與此同時,資本在工程項目中加速作用,建筑業產業鏈在被延長,制度性交易環節在減少,勘察設計咨詢不斷向兩端延申。政府“放管服”力度不斷加大,同時干部嚴格問責,不收手、插手工程的事項得到嚴肅問責、追責。因此,做好工程建設要從依靠政府向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在這個轉換的過程中,我們更多的要關注工程風險的控制。
衛明在談到工程項目審批改革、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建筑師負責制等內容時,就如何充分發揮設計在工程建設高質量發展中的靈魂作用,介紹了住建部正在推進的工作情況。衛明說,工程項目審批改革力度很大,涉及行政體制機制的改革。這項改革重新建立了工程建設程序,將審批流程劃分為項目立項用地規劃許可、工程建設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4個階段,取“減”、“放”、“并”、“轉”、“調”5項措施對審批環節進行改革。在工程總承包方面,中國的工程總承包經過30多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呈現出以下6大特征:一是國際中高端建筑市場是我們的優勢;二是投資與建筑業深度融合是發展的趨勢;三是國內建筑業營商環境與國際差距較大,特別是開工前無論是政府審批環節還是市場競爭環節都有大幅度縮短的趨勢;四是大家更傾向選擇總包負總責的要求,減少了政府干預工程的風險;五是勘察設計咨詢業面向全產業鏈是大勢所趨;六是工程總承包企業編制施工圖設計文件試點受到熱議。這項組織方式變革強調了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工程咨詢、建筑師負責制同步推進。當前勘察設計咨詢服務業正面臨攻堅克難階段,正面臨向市場規則、國際規則對標階段,通過大家共同努力不斷提升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協會副會長王淑敏
王淑敏在致辭中說,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倡議指導下,已經走過了5個年頭。5年來,中國已經與106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50份合作文件,中國與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近6萬億美元。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超過800億美元,其中在沿線國家建立了82個經貿合作區,總投資超過了280億美元。與沿線的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7217份,新簽合同額1443.2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4.4%。
中國企業在對外投資,工程承包,經濟合作等方面雖然取得巨大進展,但也有企業因國際標準制定參與度低;對項目的政治風險,匯率風險,經營管理風險,文化習俗,法律風險估計不足;企業內部低價競標,惡性競爭以及缺乏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等諸原因,給政治經濟造成很大損失,甚至出現顆粒無收,血本無歸的慘痛教訓。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協會將積極支持,配合中國勘察設計協會,攜手采取積極穩妥的引導和促進措施,精準服務,主動作為,多做實事,切實幫助企業提升“走出去”能力。
論壇主持人
論壇特別邀請了國際知名跨國工程公司、國內大型工程公司和業內專家進行主題演講。美國獨立項目分析公司亞太區首席咨詢顧問葉嘉碧,沃利帕森(中國)總裁邱鴻,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第一營業部副總經理周尚志,ACOM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事業部副總裁陳少春,美國博萊克威奇公司助理副總裁蓋璟權,福陸(中國)工程建設有限公司項目控制部概算經理耿玉舒,德西尼布福默詩中國運營部經理那麗,中冶京城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冶金工程事業部副總經理薛慶斌,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項目執部主任白玉強,中國能建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項目總監王清黎,中國天辰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貴和,中國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總經理助理鄭永新,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一級項目經理趙茁躍分別作了精彩的分享交流。神州長城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田威還做了題為《FIDIC合同應用實務與企業國際化轉型》的專題講座。